科化ups电源 所有的分类是否真的存在?而只是我们的习惯?|大脑的黑白世界第二篇 这是桔梗在“谈判思维”的第651篇推文。 全文共2884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 1引言 你是否知道有一个词叫, INCAR(库车) 啥是“INCAR库车”? 我来定义一下,所谓“库车”,就是还停在车库里的车。 如图,这台还停在车库里的车,就是“INCAR”,库车。 再如图,车开出了车库,此时,“库车”就消失了。 这个“库车”真的是一个“真实存在”的概念吗? 好吧,我承认,这个词是我瞎编的。 所以,你很自然就会认为,“INCAR”,“库车”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。 真的不存在吗? 再看一个例子,你知道这个词吗? ISLAND,小岛 这个词不是我编的,你一定知道; 那“小岛”存在吗? 你一定会说,肯定存在啊! 那让我们把INCAR“库车”和ISLAND“小岛”两个词,做一个比较,如图, 你看,当“小岛”还在水平面以上,它是存在的; 可当“小岛”位于水平面以下,它也不存在了。 这和从车库里开出来的“库车”,完全一致啊。 似乎唯一区别就在于, 你以前认识了一个在水平面以上的东西,叫“小岛”;而你不知道一个在车库里的东西,叫“库车”。 仅此而已。 这个哲学思辨,其实是哲学家艾力-贺什(ELIHIRSCH),在他的著作《TheConceptofIdentity》中提出的。 我们所认识的许多概念,到底是否存在? 如果你认为“库车(INCAR)”这个概念不存在,那你为什么就认为“小岛”这个概念一定存在呢? 2精确?模糊? 我们依然在“大脑的黑白世界”这个系列推文中,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。 这也是“模糊谈判论”的第一个篇幅。 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? 格物致知。 何为“格物”? 顾名思义,把事物用格子划分出来,通过它们的不同之处,加以分类; 通过“分类”,形成“知识”,是以“格物致知”。 道理并不难理解, 先区分“上”和“下”,然则理解“天”和“地”; 先区分“黑”和“白”,然则理解“黑暗”和“光明”; 先区分“前”和“后”,然则理解“过去”和“未来”。 这就好比,我们认识所有东西的方法,就是去“画一条线”,一条可以把两种不同区分开的线。 它将“天地”分开,它将“视野”分开,它将“时间”分开。 进一步说,我们将“分类”这件事,做得更加彻底; 生物学家,用“界、门、纲、目、科、属、种”来对这个世界的生物,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; 人,在生物分类上属于,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哺乳纲、灵长目、人科、人属、智人种。 怎么样?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“精确”? 没错,越细致的分类,似乎就能让我们更加“精确”地认识这个世界,认识自己。 嗯,很完美。 等等,在我们试图去“精确”理解这个世界之前,似乎忘了先确认一件事, 这个世界是“精确”的吗?3精确存在吗? 人,在做了“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哺乳纲、灵长目、人科、人属、智人种”的分类之后,还能继续分类下去; 用“肤色”。 黑色人种、棕色人种、黄色人种、白色人种等。 这好比把人放在色谱上,从深到浅,做了一次更加“精确”的排序。 问题来了,那么在从黑色到棕色过渡的区间,到底哪一个色号能够决定了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的“分水岭”? 从棕到黄,从黄到白,问题同样存在。 颜色是连续的,但人种是离散的,该如何把这些人种“精确”地放在这段光谱上? 无法做到。 我们只能“模糊”地不去理会这个问题。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,谈及了“连锁悖论”; 如果我们一粒一粒从一个“沙堆”中拿走沙子,那么从第几粒开始,这个“沙堆”就不再是一个“沙堆”了? 回到文首的哲学思辨中,“小岛”到底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还有多少时,就不再是一个“小岛”了? 如果“小岛”的概念,无法“精确”定义和区分,那么“小岛”到底存不存在? 同样,如果你非说它存在,那么为什么“库车”这个概念就不存在? 仅仅是因为,它是我编的? 但如果“小岛”这个概念似乎也不存在了,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有的分类,是不是就都不存在了? 也就是说, 所有的颜色人种概念,其实并不存在; 动物和植物的区分概念,其实并不存在; 上与下,并不存在? 前与后,并不存在? 黑与白,并不存在? 4但我们需要 这个世界是模糊的。 但在我们的大脑里,却是非黑即白般的精确。 我们执着于认为,它必须是可以“精确”地区分为黑色与白色。 就像我们始终无法真正理解“无限大”和“无限小”这个概念一样。 因为“无限”不是一个“精确”的事情。 试图理解“无限大”的宇宙,我们很自然地想要为宇宙也“画一条线”,画一个边界; 可宇宙的边界在哪里? 没有边界,无限大,我们“画线”的尝试失败了,理解也失败了。 请精确地测量出一个长度为一厘米的直线。 你依然做不到。 几乎所有的科学实验,都无法彻底解决误差的问题。 但这依然不影响我们,继续用“精确”的目标来理解这个“模糊”的世界。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讽刺,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,就是在这样的讽刺下完成的。 “非黑即白”几乎是无法避免,因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我们的大脑里深深写下的东西。 让我们用“阿米巴虫”举例,阿米巴虫,是一种单细胞生物; 它的生物结构极为简单,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生小球。 但它的目标却和我们一样, 生存和繁衍 它所理解的“宇宙”,也非常简单; 温度、食物、光线。 换句话说,阿米巴虫也在乎“黑与白”,甚至比我们更加在意。 它必须理解“黑与白”,也必须用“黑与白”来理解这个世界; 因为外部环境光线明暗的微弱变化,会让它立刻做出反应, 是有危险临近?还是发现食物? 尽管这个世界的“光谱”是连续的,它也不在乎是否存在“灰色”; 因为只有迅速分辨出“黑与白”,它们才能做出适于生存和繁衍的决策和动作。 人类也不例外。 原始人,依然需要立刻从草原、湖面、山洞墙面上的光线明暗变化中,迅速做出反应,分辨天敌和猎物,做出“战或逃”的生存选择。 几十亿年过去了,阿米巴虫和人类都保留了这样的“生存和繁衍”机制。 我们需要“非黑即白”。 5谈判的格子 可是,今天的人类面临的问题里,生存和繁衍的压力已经不再那么紧迫; “非黑即白”的习惯,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更紧迫的麻烦。 因为,我们严重忽略了“灰色”的存在。 如果你留心,如今社会上的争论,都在“非黑即白”的两端,针锋相对。 “灰色思维”是反人性的,所以它很难被人意识到。 因为“灰色”让这个世界显得那么的“模糊”,而不那么“精确”; 我们讨厌“模糊”,喜欢“精确”。 人性使然。 于是,谈判的问题更加严重。 如果一场谈判也用“格物致知”的思路来进行,会怎样? 国际象棋的棋盘,就是一个“非黑即白”的战场。 你的棋子,只能落在黑色或白色的格子里。 这一切在谈判开始之前,就被你和你的谈判对手牢牢锁死。 当所有的格子都被你们定义为了“黑与白”,而那个隐藏的谈判协议却隐藏在“灰色”里,这场谈判该如何进行? 6小结 当你的食物只有一碗汤,这还不是最糟心的事儿; 最糟心的事儿是,你手里拿着的不是一把勺子,而是叉子。 这里是“谈判思维”! “大脑的黑白世界第二篇”待续 ---桔梗(839239@qq.com)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